全新性騷擾資訊頁面涵蓋性騷擾於法例下的定義,亦解答申訴相關的常見問題。「SH.E性騷擾倡議小組」成員分享自身經歷過的程序與感受,讓我們更進一步認識性騷擾的常見誤解、以及面對公司內部投訴、平機會程序等層面的情況。
Read More為曾經歷私密部位被潑不明液體事件的當事人提供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空間,分享彼此的經歷和感受,共同關注事件的發展和思考後續的跟進路程。
Read More反擊專題 | 性暴力在大眾媒體的呈現
感言‧敢言 | 當閱讀新聞令人不安 ・ 媒體作為雙面刃-幸存者的受訪與報道經歷 ・ 敘說與書寫的療癒力
性暴力倖存者訴說如旋渦般的故事;而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共同生活的親密伴侶、一起成長的好友,都需要一起乘風破浪;邀請大家一起學習成為溫柔的大海,盛載每個有份量的故事。
Read More影像性暴力專業培訓目的為加深專業人士對影像性暴力法例的認識,協助受助者面對影像性暴力帶來的影響。
Read More風雨蘭關注「向私密部位潑灑不明液體」的案件之侵犯者針對女性施襲的行為模式,並認為情況屬具有社會性的現象而非單一個別事件。
Read More風雨蘭與「倖存者小組 - MEET」一同推出「Blooming From Within」雪紡絲巾。支持性暴力受害人支援服務同時將心意帶回家、着上身。
Read More風雨蘭與「倖存者小組 - MEET」一同推出迷你乾花束義賣。支持性暴力受害人支援服務同時將心意帶回家。
Read More法庭需要理解性暴力事件對受害人所造成的創傷,對其出庭作供有顯著的負面影響,並因此向其提供具創傷知情的保護,使他們能在安心、免於不必要的壓力下於法庭作證。當受害人能平靜、清晰地作供,向法庭更準確地披露事發經過,才可以完整地呈現案件的證據,使法庭作出最合理的判決,以達致我們一直念茲在茲的公平審訊。
Read More反擊專題 | 公義:司法以外的想像
感言‧敢言 | 「交換故事空間」- 實踐「敘事公義」的可能 ・ 《平靜未竟》策展後記 ・ 幸存者講座後感想 — 「與性暴力倖存者同行-性別公義」
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就《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提出有關年齡及免責辯護之修訂建議。
Read More性暴力受害人支援機構「風雨蘭」在最近兩個服務年度(2021年4月至2023年3月)共處理 646 個影像性暴力相關求助個案,「Take-Down Assistance 下架支援」跟進了當中 1,342 項未經同意下被發佈的私密影像,並成功移除 89% 的內容。
Read More風雨蘭推出公眾廣告,於多個本港郵箱宣傳 SafeChat 性暴力網上情緒支援服務。
Read More別人說的件件小事,我們不能草草了事。讓我們互相聆聽彼此故事,共同面對性騷擾帶來的情緒傷害。拆解社會大眾對性騷擾的迷思,探討重拾公義的出口。
Read More風雨蘭與手民出版社去年合作出版童年性侵倖存者故事集《倖存者言》,以口述故事的形式細說倖存者的心路歷程。是次分享會將以書中倖存者的故事作為切入,透過個案觀察及經驗分享,剖述性暴力倖存者自白的困難及其成因,由此延伸今日 #MeToo 運動的討論。
Read More風雨蘭回應將提交立法會審議之《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草案》,再次建議當局下調強制舉報年齡至適用於16歲以下人士,有關建議一來參考擬議「沒有保護罪」將「兒童」界定為16歲以下,二來認同當時法改會認為16歲或以上人士保護自己的能力比較高的結論。
Read More反擊專題 | 談性缺策?- 淺談香港及其他地方的性教育政策
感言‧敢言 | 性教育沒有教的事?
當我們面對親密關係性暴力,往往令人手足無措,被信任的人傷害是難以置信、孤獨無助的;即管事情已成過去,身心的傷害卻仍然纏繞著。活動以小組形式進行,以集體方式共同療癒。一同走出孤單,改寫自己生命故事,治療傷痛。
Read More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及風雨蘭公布,莊子慧將於2023年3月1日起出任機構總幹事,王秀容將卸任總幹事,並擔任機構顧問一職。
Read More反擊專題 | 若然未「報」… — 對「立法強制舉報懷疑虐待兒童個案」的意見
感言‧敢言 | 強制舉報可以令兒童性侵個案浮上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