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就2025年《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提交建議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協會)自1997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使政府及公眾人士正視性暴力與性暴力受害人所面對的處境。協會先後成立本港首間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及教育單位「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以提供適切支援及回應社會對性暴力的迷思與誤解。透過與性暴力倖存者共同發聲,協會積極倡議法律及政策改革,並以倖存者的角度擴闊公眾對公義的想像。

在香港政府準備2025年施政報告的同時,我們促請當局關注三個關鍵領域:儘快推行性罪行法律改革、醫院為本的性暴力受害人支援設施、推行全面性教育。

性罪行法律改革刻不容緩

根據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發佈的服務數據,過去五年只有約四成性暴力個案的受害人選擇報警求助,而在有報警的個案中,僅6%案件被告於首次審訊被成功定罪。 這些數字反映刑事司法制度於回應性暴力事件上的失效,本港性罪行法例必須有所變革。

  • 全面的性罪行法例檢討:本港主要的性罪行法例於1970年代以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法例為藍本訂立,許多內容已嚴重不合時宜。例如現行「強姦罪」仍局限男對女的陰道性交、缺乏「同意(consent)」的法定定義、接納「以為沒有反抗就是同意」的抗辯理由。法律改革躊躇不前,法庭就涉及性暴力行為案件的裁決一再使公眾及受害人失望。

    協會樂見保安局表示計劃在2025年內就落實法律改革委員會(法改會)兩份報告書的建議所涉及的修例建議進行公眾諮詢,並促請當局積極跟進,開展廣泛諮詢及聆聽受害人的經驗,以完善法改會的建議,於來年推動更全面及更合時宜的性罪行改革。

  • 重啟「持續性侵犯兒童」的罪行立法討論:當性侵犯行為在長時間內重覆發生,加上受害人在案發年紀時的心智和認知發展能力所限,實在難以精確地提供每次被侵犯的過程細節。本港落後的法例令檢控及定罪這類案件極為困難。風雨蘭的服務數據顯示,在1110宗童年性侵犯求助個案中,只有436宗在報案過程中立案,最終能起訴的只有89宗。政府必須正視現行檢控程序之改革需要,重啟關於訂立「持續性侵犯兒童」罪行的討論。海外不同司法管轄區近年已修定相關法例,本港的性罪行改革亦應急起直追,以確保刑事司法系統能回應受害人處境及帶來公義。

  • 影像性暴力法例的執行與完善:根據保安局及警方提供2021-2024年度的數字,未經同意發布或威脅發布私密影像(刑事罪行條例159AAE條)法例生效後,僅16宗個案被定罪,佔整體報案數字的4.27%。前線個案社工亦從未見過執法部門使用條例中159AAL處置令協助移除外流的私密影像。現時未經同意發布及威脅發布私密影像之條例屬「意圖為本(intent-based)」,要求發布者(被告)必須具令受害人感到受侮辱、驚嚇或困擾之意圖,方涵蓋於罪行內,在回應具系統、集團式經營、產業鏈式運作的私密影像外流群組上顯得極為乏力。協會留意到英國同類罪行已於2023年移除意圖相關的要求,並明確以「意願為本(consent-based)」方式回應多樣的影像性暴力行為。我們促請政府跟上步伐,以免讓不法之徒利用法律及執法的空隙使網絡成為性暴力事件的溫床。協會亦促請當局加強與網絡平台供應商、民間支援團體的協作,以為受害人提供更整全的系統性支援。

於公營醫院內增設危機支援中心

在處理性暴力事件的醫療司法程序中,為受害人提供即時及以其需要為本的醫療支援(包括緊急避孕、性傳播感染之預防及檢測、治療傷勢等)尤其重要。但現時性暴力受害人需要在事發後奔走於不同部門(醫院、警察、法醫)尋求支援,不僅耗時甚長,過程還必須向不同專業人士複述創傷事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對性暴力受害人之醫療及法律支援指引》,各地區應該設有具私隱度及設備齊全的危機支援中心,為受害人提供所需的司法、醫療及心理支援服務,但香港至今未落實此支援中心的政策。雖然醫院管理局表示已在全港設有急症室的公立醫院各提供一間「指定房間」,但實際情況卻是,有些受害人只能在布簾區隔的區域進行程序,部份房間連婦科檢查床、沐浴設施、錄取口供的地方等基本設備均欠缺,前線社工亦無從得知「指定房間」的使用指引,完全缺乏私隱、安全,實非為提供一站式服務的理想地點。

立法會在2018年12月12日就「要求政府在公營醫院內增設性暴力受害人及受虐兒童危機支援中心」動議辯論,議案獲得全體議員的贊成通過,議案要求當局分別在新界區、港島區及九龍區的3間公營醫院內各增設一間24小時危機支援中心,為性暴力受害人及受虐兒童提供一站式及全面的服務。相關議案多年來久久未有落實。適逢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於來年投入服務,協會敦促政府把握契機落實議案的內容,於院內設立符合世衛標準的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以確保性暴力受害人能夠得到適切的支援。

推行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兒童性暴力及家庭性暴力延遲披露及求助的原因之一,是香港性教育不足及缺乏支援受害人的文化氛圍。協會在2020年發佈《童年性侵倖存者的事件揭露及求助經驗初探研究》訪問多位童年性侵倖存者,當中有約三份一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兒少時從未向任何人提及過性侵經歷,原因包括:不懂得界定性暴力、缺乏合適的聆聽者、擔心披露後會帶來負面後果等。

目前教育局的性教育教材仍然停留在對男/女的刻板性別角色上,將男性塑造為容易有性幻想及性衝動、女性則應該拒絕或抵抗相關行為。若性教育只重覆「女性有責任堅決拒絕」的信息,無疑是將性暴力的責任轉移到受害者身上。以恐懼為本的策略去推廣性教育,而非從兒童及青少年的角色出發,更會窒礙兒童及青少年向可信任的成年人傾訴對性的疑惑、透露與性有關的經歷,包括性暴力經驗,變相延誤性暴力受害人求助,與政府近年保護兒童的方向背道而馳。

協會認為,政府應投放資源,全面檢討本港現行的性教育政策,並為中小學訂立課時節數標準。同時,亦應設立完善的師資培訓及檢定機制以支援教職人員,從而確保教學質素。全面性教育內容應涵蓋不同層面,由生殖、生理結構到與性、性別主題相關教育,再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關係、平等與尊重的價值觀層面。學童在不同年齡都應接受切合他年齡需要的性教育,而內容應涵蓋及回應到其生活處境,例如「網絡及影像性暴力」、「性同意的溝通與協商」、「多元性別」等等。當不同身份和背景的學童均能在非批判和安全的環境下談性,營造尊重意願(consent)及支援受害人的環境,社會才能打破對性暴力的禁忌,鼓勵受害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