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風雨蘭新書《倖存者言》 輯錄9童年性侵故事 冀大眾減少怪責受害者
獨立媒體
風雨蘭新書《倖存者言》 輯錄9童年性侵故事 冀大眾減少怪責受害者
適逢3月8日國際婦女節,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今發布新書《倖存者言:九位童年性侵倖存者口述故事》,書中輯錄9位童年性侵倖存者的故事,他們橫跨50後至00後,當中8名事主的侵犯者均為家人或親屬。有參與出版的倖存者表示,希望讀者透過此書明白求助過程所面對的壓力,減少對受害人的批評或怪責。另外,機構亦指疫情下性侵犯的求助個案有上升趨勢,建議政府設立輔導熱線。
疫情下較多家居隔離令個案增 籲政府設輔導熱線
「風雨蘭」公布過去三年接獲涉及童年性侵個案的比例,於2019年接獲18歲以下的個案有22%,於2021年首三季則上升至31%。而童年性侵個案中,有41%的侵犯者為親屬關係。
「風雨蘭」資深研究主任邱志衡補充,疫情下較多家居隔離等情況會令個案增加,事主很難得到即時支援,等待疫情後才有機會求助,因此疫情後求助個案將繼續上升。他指現時一直有提供支援熱線,並持續跟進個案。王秀容則建議政府應為受害人提供輔導熱線。
童年性侵受害人平均隔12年求助 若侵犯者為家人更相隔20年
另外,在童年性侵個案中,有關的延遲求助現象極為嚴峻,受害人報案求助的情況亦不普遍,兒童性侵受害人平均相隔近 12.8 年才向風雨蘭求助,為成年人性侵個案的10倍以上。而且,若個案侵犯者為其家人或親人,平均相隔時間更逾20年,比起非家人多出3倍。
出書望予倖存者發聲 紀錄與創傷共生
「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表示,2019年開始訪問倖存者,至2021年完成初稿。而書本的出版目的是希望還原性暴力倖存者面貌,呈現不同面向的倖存者故事,了解他們成年後的生活。另外亦提供平台予倖存者發聲,紀錄他們如何與創傷共生。她又指,對於倖存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過好現在的生活,並希望透過此書寄語其他同路人,這條路上不但有很多人在走,也有很多人願意陪伴繼續走下去。
受害者求助一波三折 有人被反怪責受二次創傷
「風雨蘭」資深研究主任邱志衡指,書中部分倖存者現時有全職工作,或是全職學生,所有事主的侵犯者均為其熟人,包括生父或堂哥等。而當時事主均未能成功求助,因遇到不被信任或反被怪責的經歷。
邱志衡解釋,求助過程受到家庭關係及支援服務不足等因素影響,例如事主被母親反怪責,導致受到二次創傷,亦有事主會擔心連累其他家人。另外有事主亦因向其他機構求助時,專業人士敏感度不足導致她們有負面經歷。而事主報警求助率亦普遍較低,主要是擔心事隔多年證據不足,亦憂慮家人得悉事件。
參與出版計劃倖存者:望家長敏銳了解兒童求助訊息
參與出版計劃的00後倖存者阿茵,於11歲時遭父親性侵犯,她其後到「風雨蘭」申請宿舍。她表示曾在透露童年性侵經歷時,被他人質疑為何不在兒時說出經歷,更被質疑現時才揭露經歷的用意。她希望讀者透過此書明白受害人求助過程所面對的壓力、難以啟齒的心情,同時減少對受害人的批評或怪責,亦寄望此書能受性暴力的女性勇於求助。
另一80後倖存者Pema則表示,兒時曾被表哥侵犯,之後向家人求助,但家人似乎不能接收到其求救訊息,導致侵犯繼續。她寄語家長可更敏銳地了解兒童希望表達的訊息,給予更多耐性。她又指,無形的疤痕不會比實體疤痕容易消除,因經歷令她對成年人失望,至今影響與家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