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蘭個案回溯研究揭示性暴力求助數字持續上升 年輕受害人平均延遲13.2年求助
《風雨蘭個案回溯研究報告2000-2018》發佈會暨「縫隙中找出路:女性及兒童性暴力問題研討會」
本港首間性暴力危機中心風雨蘭於國際婦女節翌日2019年3月9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風雨蘭個案回溯研究報告2000-2018》發佈會 暨『縫隙中找出路:女性及兒童性暴力問題研討會』」,發表2000至2018年的個案數據分析及研究。風雨蘭在過去處理超過14,000宗性暴力求助個案,研究報告就著當中3,611宗接受了中心輔導員的輔導和深入跟進之個案才出詳細分析,務求提供詳盡的統計數字,加強公眾人士對相關議題的認知,探討更有效打擊性暴力的方法。
風雨蘭總幹事王秀容發佈數據及分析,重點發現包括以下四項:
1. 接獲的個案數字有上升趨勢
綜觀3,611性暴力個案,涉及強姦的個案為多,佔整體個案的64.2% (2,318宗);其次為非禮個案,佔30.0% (1,083宗);性騷擾的個案最少,僅佔整體的5.8% (210宗)。但整體而言,風雨蘭所接獲的各種性暴力個案均呈現上升趨勢。按2000至2017年間的年度個案數量進行數據運算,當中以非禮的個案升幅最強,其次為涉及性騷擾的個案。對於每年接獲的個案數字持續上升,從一方面來看,反映針對女性性暴力的問題持續嚴重,而另一方面,則顯示有更多受害婦女敢於向外尋求協助。
2. 侵犯者與受害人相識
是次研究發現,逾8成的侵犯者與受害人相識,當中包括親屬、伴侶、朋友、同事,打破過往以為侵犯者多屬陌生人的迷思。更甚者,有約半數的性暴力事件發生於私人的居所內,逾一成的受害人更在遇害時與侵犯者同住,而相對發生在室外公眾地方 (例如街上、公園) 的案件卻僅約一成。
3. 受害人延遲求助的情況普遍且嚴重
由個案發生及至風雨蘭接獲個案之間相差的日數作計算,受害人平均延遲1,389日 (約3.8年) 始向風雨蘭求助,其中更有逾一成受害人的延遲時間達十年或以上,最嚴重的個案延遲時間更達58年之久。綜觀3,611個案當中,僅約一成受害人於案發後一日之以內向風雨蘭求助。不同的性暴力受害人延遲求助的狀況均非常嚴重,當中以非禮個案最為嚴重,平均延遲2,455日 (約6.7年),其次為強姦個案的受害人,平均延遲959日(約2.6年),而性騷擾個案的受害人則平均延遲634日(約1.7年)。
4. 兒童及青少女受害人的更弱勢處境
3,611宗性暴力個案當中,逾兩成的受害人於案發時的年齡為16歲以下,而最年輕的受害人更只有1歲。就受害人與侵犯者的關係而言,16歲以下的受害個案中,主要侵犯者為家人或親屬,佔相關個案的45.1%,但16歲或以上的受害人群中,侵犯者為家人或親屬的個案卻僅佔5.8%。另外,接近3成的16歲以下受害人在案發時事與侵犯者同住,相較之下,與侵犯者同住的16歲或以上受害人僅約一成。更值得關注的是,16歲以下的受害人平均延遲4814日(約13.2年)始向風雨蘭求助,相較16歲或以上的受害人 (444日,約1.2年) 延緩逾十倍以上。相關數字反映,兒童及青少女在處理性暴力問題上的更弱勢位置,嚴峻情況令人擔心。
婦女及兒童遭遇性暴力的問題多年來未見改善,而受害人延遲求助的情況更反映香港社會仍然缺乏一個有利的環境或完善的機制,以促使受害婦女即時對外尋求協助。因此,是次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及社會各界必須持續正視婦女面對性暴力的問題,並且加強力度改革及優化現行的各項防暴政策和受害人的支援配套服務。陳沛然醫生、洪雪蓮博士、黃瑞紅大律師、前香港首席法醫官馬宣立亦有出席發佈及研討會,就香港女性及兒童性暴力受害人支援提出建議,同時探索制度內外的前路。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強調一站式危機支援中心的重要性,表示「立法會現時正積極推動政府加快於公立醫院設立24小時一站式危機支援中心予性暴力受害人及受虐兒童。」
法醫病理學專家馬宣立醫生指出:「本港政府及社會各界現時明顯缺乏對強姦受害人報警數字下滑的關注。若我們將此與風雨蘭上升的求助數字作比較,不難發現情況反映受害人認為本地刑事司法系統未能照顧到他們的需要。」
洪雪蓮博士指出:「16歲以下的性暴力受害人的遇害經驗與16歲或以上的受害人有顯著差別,當中家庭的處理手法令兒童及青少女的性暴力問題叫人關注,部份成年人或家長在不懂處理的情況下,會傾向大事化小,甚至因不想破壞家庭關係而合理化侵犯者的行為,把兒童及青少女受害人推向更無助的狀態。」
黃瑞紅大律師在過往的審訊案例中,留意到部分法官及律師均對受害人的處境不理解,大都期望受害人會有「一般人的反應」或「合理的反應」而作出反抗,但現實中受害人大部分都處於弱勢,亦會因權力的不平等而不懂反應,更會因此而延遲求助。黃大律師強調,以「想必然的方法」理解受害人如何面對性暴力事件,是對案件的偏頗的看法,影響審訊的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