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資源推介:《產後調理院》

以韓國的豪華月子中心為背景,劇集《#產後調理院》用戲謔、浮誇的手法,描寫一位任職公司高層、熱愛工作的42歲「高齡」產婦賢珍和丈夫道允在產後經歷的種種湊B「災難」與挑戰,道出女性在生育過程面對的各種困境。

在調理院裡,媽媽的喜好、個性、社經地位、甚至姓名,通通都不重要,在這裡,他們要服從另一套以孩子為中心的規則,亦被劃分為「頭等艙」和「車尾廂」兩大類媽媽。「頭等車廂」媽媽的代表恩靜因為全母乳餵養雙胞胎、豐富的育兒經驗和知識,為孩子放棄了事業和朋友,因而被封為「頭等車廂」中最「偉大」、最具權威的媽媽。相反,乳量少、缺乏育兒知識及資源、一心想盡快回到職場的賢珍,便成為了「車尾廂」媽媽,受到不少閒言閒語,一度陷入羞愧、內疚、迷惘的情緒旋渦之中。

「當了媽媽之後,必須感受到幸福才是正常的吧!但是我自從當了媽媽,簡直一團糟,變成故障的媽媽、高齡產婦、自卑感爆發的老婆。不過大家卻都在恭喜我,說我現在一定很幸福。」

《產後調理院》將媽媽們有血有淚的備產、生產過程和產後經歷細膩地帶到觀眾眼前,包括生理上所承受的各種疼痛、後遺症和不能自控的身體變化,以及心理上的不安、自責和痛苦。然而,很多媽媽在產前產後的心理負擔,都是源自於社會對女性基本上的歧視和不合理的道德枷鎖,包括媽媽是否願意忍受痛楚親餵母乳、會不會放棄事業做全職媽媽等,而種種的嚴苛要求一直被整個社會合理化、一代傳一代,導致不少女性無可奈何地壓抑個人的喜好和夢想,服從主流的育兒方式和家庭分工。


要改變這種強調女性要為家庭和下一代犧牲的文化,我們要反思「偉大的母愛」、「母性大爆發」、「為母則強」、「生孩子是女人的天職」等等的口號怎樣形形色色地強化著對女性的期望和定義。女性的價值不只在於生育,媽媽們不需要為育兒放棄自己的健康、生活和理想,育兒的責任應根據家庭成員的意願,並盡可能共同承擔,讓任何性別都不再被社會框架所限制,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生活。

「有正常和非正常的基準嗎?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變幸福的方式,只有選好了方式,我才會幸福。」

#Anti480 #性別資源推介 #生育自由 #家庭分工 #育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