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司法制度以外的公義——與性暴力倖存者對話後 用藝術回應傷痛

「有性暴力?報警囉。」訴諸司法公義,仿似是性暴力倖存者的唯一出口。但在經歷重創後,倖存者們需要的,並不限於依循司法制度懲罰侵犯者,她們也渴望被了解和傾聽,達至身心的平靜。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邀請了作家韓麗珠、畫家高立等8位藝術家,分別與4組性暴力倖存者對話,再以詩、畫作、小說等作品回應,集結成「平靜未竟:性暴力倖存者與藝術家的對話實驗展覽」。

在與倖存者對話後,參展藝術家之一的李鈺淇明白到,她們最需要的,是撫平過去的傷痕,繼續好好生活。她以由路燈為靈感,組成動畫裝置,表達倖存者們能給予別人的能量,如路燈般引領其他同路人走出來。

詩人洪曉嫻則以詩表達倖存者在走過創傷後,能將傷痛轉化成他者的生存及成長的動力,「曾經有過創傷嘅我哋,係可以成為其他有創傷經驗嘅人嘅希望」。

婦女組織邀作家、畫家與倖存者對話 敘事尋公義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一直致力協支援遭受性暴力的女性,而「480.0性別✕藝術空間」則為倖存者提供空間講述自己的故事。兩個單位盼望藉藝術展覽喚起大眾對性暴力的關注,減少對倖存者的二次傷害。

性暴力大多發生在隱閉場所,舉證有一定難度,漫長的司法程序於倖存者而言也是種折磨。「平靜未竟:性暴力倖存者與藝術家的對話實驗展覽」策展成員之一的林潔汶指,今次期望通過文學作品及視覺藝術,以軟性及日常的角度切入講述性暴力,讓觀展者明白各人對「公義」有不同想像,從而感受倖存者所追求的平靜:「除咗司法公義之外,可以靠敘事公義,用佢嘅方法去講自己經驗。有創傷嘅人唔一定靠司法途經去揾公義,社會上畀佢嘅回應,對佢嚟講都有好大幫助」。

******

藝術家:她們會「發光」,引領其他同路人走出來

其中,媒體藝術家李鈺淇與詩人洪曉嫻與四位曾經歷童年性侵的倖存者對話後,分別創作動畫裝置《天鵝座的第一顆星》,及新詩《向陽植物》作回應。

在與倖存者對話時,李鈺淇坦言自身有連結過去相似經歷,「人會經歷各種傷痛,過去自己難過嘅位好似連結咗一齊」,其情緒亦有因此而受到衝擊及波動,「起碼有一個禮拜都好唔開心,好似撩返起以前唔開心嘅嘢,同埋知道人性原來可以咁醜惡,好似佢哋啲情緒,我都共情到」。

李鈺淇又留意到,一眾倖存者在與藝術家初會面時已能分享自如,「一開始已經講到啲好深入嘅內心情緒,同個人經歷」,只因小組成員之間已建立信任基礎,能互相支持給力,慶幸她們能遇上彼此,「搵到同路人一齊帶大家繼續行未來嘅路」。在她眼中,每位倖存者都會「發光」,如路燈引領他人:「佢哋自己經歷完、行過咗,就引領住其他人行出嚟」。

而對話過後,李鈺淇明白到她們最需要的,並不單是只經司法制度尋找公義,而是撫平過去的創傷,「你要佢重新講一次當時發生嘅事,已經係二度創傷......唔係話冇公義係無問題,但將焦點聚焦返喺move on,同處理以往嘅傷痛,向前走,先更加幫到佢哋」。

******

「受過創傷的我們,能成為別人的希望」

雖然並非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童年性暴力,但洪曉嫻認為,被最親密及信任的人傷害,以至傷痕累累的童年,是不少人共有的經驗。她在與倖存者對話時,共感亦油然而生,創作時除了嘗試代入她們的感受,以文字呈現出她們的力量,同時亦會小心謹慎,避免代表她們發言。

《向陽植物》之三《木百合》(節選) 洪曉嫻

日麗午後,我等待了一整個寒冬
終將盛開如永夜中的果球
我盛開 成為希望的引伸義
再會了 我沉重的母株
我旋轉輕盈像一個芭蕾舞者
許許多多的姊妹與我
同時裂變
每一個都是我
每一個都不是我

孩童在成長中經歷到的各種創傷,會伴隨至長大成年後。每個人各有不同的創傷經歷,但洪曉嫻相信,傷痛是人類的共同感受,在走過創傷後,將傷痛用言語呈現,便可以轉化成自身與他者的生存及成長的力量,「曾經有過創傷嘅我哋,係可以成為其他有創傷經驗嘅人嘅希望」。

我們都是潛在的惡人

性暴力發生的場所可以是在校園,也可以是在職場,甚至在家庭內。它與其他形式的暴力一樣,大多出於權力不對等,有時或會出於人的不自覺。洪曉嫻認為,人生於社會,當手執權力時,既可以是被壓迫者,也可以是壓迫別人的人,如何從中拿捏分寸、能否在自身崗位執行既有的理念,都是人性的考驗。她認為在教育下一代保護自己同時,也應告知他們運用權力的界線:「呢個係我哋成長入面好少觸及嘅部份」。

「世界要多啲愛同寬容,多啲理解彼此的傷痛。」

報導原文可點擊這裡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