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480.0
性暴力展│木箱喻棺材、場內放Baby's breath:倖存者都想重新呼吸

來到2022年,仍有不少言論,動輒就為女性冠上「該死」、「低賤」之名。回看MeToo運動,雖然讓一些本地女性有勇氣公開侵犯者惡行,卻同時有不少批評者報以連番質疑、嘲諷,在不同年代裏,有無數女性就算在生活中遭受不同形式的性暴力,也礙於種種原因不敢或不能求助。由性暴力危機支援中心風雨蘭出版的口述故事集《倖存者言》,記載了當中的9個故事。

Read More
性侵幸存者的一物:本土性侵真實故事 荒誕得如小說情節

在油麻地一隅的展覽空間中,文字化作一幅幅白長布,伴着十一件物件敘訴了性侵受害者的獨白,帶出十一個真實故事。策展人林潔汶(Irene)希望透過展覽令受害者能分享自身故事來放下心頭巨石:「不是每個受害者都能面對面啓齒,所以我們嘗試利用不同方法去呈現他們的故事,更重要是給予主導權當時人去決定用甚麼方式和主題去表達內心的情感。」她補充:「透過展覽可進行敘事實踐。每個作品下方都有一個信箱,大家可以用自身或社會角度理解他們的故事,作出回應,表達認同,對當時人而言十分重要。所以展覽是一個過程,大家可以一同參與。」

Read More
立場新聞:性侵幸存者的一物 愛與痛邊緣尋找公義

策展人林潔汶(Irene)向《立場新聞》解釋,展覽部分個案事發時年紀尚小,未獲家長關注,到長大後性侵經歷才得以正視。這些情況難再循法律途徑追究,但敘事實踐可以幫助受害人處理創傷,重建自信,改寫生命經歷,從而抗衡社會壓迫。Irene 指,大多數人說到尋求公義都自然會聯想到法庭,但法庭無法處理的時候,敘事實踐賦予受害人發聲的機會,透過充權(empowerment)助人自助。同時,展覽鼓勵觀眾閱讀他人故事,反思自身。現場又提供筆紙和信箱,觀眾可向幸存者寄寫心意,表達支持和連結,或可提供另一種達致社會公義的方法。

Read More
文化者:點解2020年嘅香港都仲要講月經?

Irene邊笑邊介紹牆上的美國女權主義作家Gloria Steinem文章《If Men Could Menstruate》。她表示希望拉近展覽與男性觀眾的距離、擴闊大家的想像:「佢會想像如果男人有月經,喺一個咁父權嘅社會會發生咩事;可能會變成一件鬥多、鬥勁而唔係一件shameful(可恥)嘅事,好似平時『鬥JJ』咁(男性間比較陽具長度,顯示其作為男性之優越感)。」值得留意的,還有文章帶起關於「月事貧窮」與税收調整可能的討論:「好似而家嘅社會,一個女仔人生可能會有400次月經。如果一個女仔一日要換三次M巾,嚟一次M其實已經要使100蚊。咁乘落去,一啲貧窮家庭係真係無咁多錢負擔得到,所以文章討論到會唔會有可能有唔同嘅税收待遇。」

Read More